Editor’sNote|編輯台時間
獲利與意義
關於策略,從學術界到實務界的著作很多,多到早已經出版了「策略史」,例如管理大師亨利.明茲伯格(HrenryMintzberg)的《策略巡禮》(StrategySafari),爬梳了相關文獻,彙整出10大學派。
還出現了「策略指南」,像是波士頓顧問公司(BCG,BostonConsultingGroup)的著作《策略選擇》,其英文書名更加直白地點出了「你的策略需要一套策略:如何選擇和執行對的做法」(YourStrategyNeedsaStrategy:HowtoChooseandExecutetheRightApproach)。
如果再延長時間的維度,成書超過2500年的《孫子兵法》裡,諸如「上兵伐謀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」「多算勝,少算不勝,而況乎無算乎」的經典名句,也點出了謀略的重要性。
關鍵是,即使「讀了」策略的重要性、選擇性和方法論,就能找出正確的方向、成長的路徑、獲利的祕訣,進而擬定策略,落實戰術嗎?因此,關於策略無用論的說法,也時有所聞。
奇異(GE)前執行長傑克・威爾許(JackWelch)就曾經在1980年代,解散該公司策略規畫部門。對於這位日後被譽為20世紀最佳經理人的經營者來說,公司裡專門做策略規畫的人,只是負責產出各種又厚又重、裝訂精美的報告,「過度專注於營運和財務細節,而不是競爭定位和未來市場的打造,也過於脫離一線主管的實際工作。」
暫時不要執著於「策略」到底有沒有定於一尊的說法,也不要拘泥於策略究竟有沒有標準答案,我覺得,無論是個人或企業,都需要有一套思考策略的方法或哲學,因為成功的定義很多元,達成終極目標的路徑很多樣,我們的心力絕對不是要花在從已有的選項裡做抉擇,而是要思考在有限的生命周期裡,當下要達成什麼目標,未來要追求什麼理想,找出最適合自己或組織的做法,尋求無限或永續的可能。
就好像使用導航,即使設定了要去的地址,語音助理也告訴你這裡轉、那裡拐,我們隨時都可能不經意闖進一條岔路,路徑就「重新計算中」。然而,無論怎麼曲折,最終能夠抵達你想要去的地方,才是關鍵。
個人和企業的追求,其實頗為相似,無非都在追求2個P,獲利(profit)和意義(purpose)。這讓我聯想到明茲伯格為策略提出的5P模型:做計畫(plan)、有謀略(plot)、重落實(pattern)、找定位(position),以及有觀點(perspective)。在持續追求成長的道路上,這些都需要我們仔細揣摩,是永無休止的修練。
總編輯
齊立文